南方日報訊 (記者/周豫)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的2013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昨日進行“廣東日”系列活動,高級記者、著名紀錄片導演張以慶、央視紀錄片頻道項目運營部製片人張旭分別跟廣大紀錄片行業從業者和愛好者一同分享了《更廣闊的視野,更準確的表達》和《提案的路有多長——兼談紀錄片創作與流程管理》兩場講座。今日還將舉行全省外宣專欄《感知廣東》發佈會暨年度系列紀錄片提案大會和2013年中國南派紀錄片頒獎典禮。
  輸出價值觀是紀錄片人重要使命
  張以慶作品有紀錄片《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兒園》等,分別被譯成英、法、德、日、荷語等,進入歐美主流媒體。近年來,他在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方面獲得多項國家、國際獎項,包括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最高獎等。他表示:“導演是一個標準體系。拍攝時要相信每一秒鐘都是有用的。紀錄片《幼兒園》拍了7000多分鐘素材,每一個畫面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嚴謹。我們的視野不應當局限於題材,而是要超越主題,追求更浪漫一些、更豐富一些、更廣闊一些的表達。”
  談到這次廣東選送的紀錄片,他坦言:“太‘實’了,缺少一點虛的東西。”這一方面與廣東人“務實”重商的傳統有關,也與創作人的取向有關。他強調,紀錄片導演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在藝術的熏陶下獲取靈感,同時比真實更可貴的是導演的真誠,“30年前郭耀華的《襄渝鐵路》中,火車被拍攝得充滿了感情。在30年前,還沒有現在先進的拍攝設備和特技效果,這些畫面的拍攝難度非常之大。在這樣一個沒什麼發揮空間的題材當中,可以將火車拍到極致,可見作者投入的心力。當我們把已有的經典運用到我們的創作當中去的時候,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就產生了。”
  同時,他也強調,輸出價值觀是紀錄片人的重要使命。“《舌尖上的中國》好在傳達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紀錄片人要拿出好的片子給觀眾以不同的選擇。紀錄片不能只是一個人去做,而是要培養出一批人。紀錄片作者應該有責任去概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時代、影響一個時代。”
  誰說央視紀錄片就是“砸錢”的?
  昨日下午,央視紀錄片頻道項目運營部製片人張旭則向大家講述了紀錄片中“故事”的重要性,“紀錄片在於講故事,講好故事。而講故事要有主人公,主人公要有一個目標,如何達成目標,最後達到的結果。講故事的核心就是要拿事實來說話,陳述事實性的信息。優秀的紀錄片一定是由非常多有效信息堆積起來的。”
  在她看來,紀錄片真正打動人的是細節,而不是堆砌的信息和資訊,同時這些細節的表達應該針對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央視製作的紀錄片《春晚》,針對國內觀眾製作了五集節目,而針對國外觀眾是剪輯成一集的。國內版側重於透過春晚講述中國人生活的變化。國際版則是強調春晚是世界上觀眾人數最多的電視節目,這種信息對國外觀眾才有吸引力。”
  張旭提到,挖掘選題就像剝洋蔥,要一層一層地剝開,多問些為什麼,盡可能獲得最豐富的細節,同時真正的選題在投入拍攝之前一定要投入一定精力、人力、財力進行前期調研,“《舌尖上的中國》最後能夠獲得成功,也是與它的非常充分的前期調研是分不開的”。
  現場有人問到紀錄片投入產出問題,並尖銳得問到“是否央視紀錄片都是一砸就砸上百萬的?”對此,張旭笑言:“央視投拍的紀錄片一般常規的每集10萬元左右,每集24分鐘,播出量在4小時/天。”同時她也表示,收視率是紀錄片頻道的考核指標之一,但並不是唯一指標,包括它的文化品質、社會影響力都在紀錄片的審片標準之中。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f71tfij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